微信分享图

3094 14世纪 尼泊尔大成就者甘达巴双身像

尼泊尔大成就者甘达巴双身像
拍品信息
LOT号 3094 作品名称 14世纪 尼泊尔大成就者甘达巴双身像
作者 -- 尺寸 高15cm 创作年代 14世纪
估价 320,000-450,000 成交价 RMB --
材质 形制
出版
1. 有容古文物艺术,《妙相梵容》,台北,2009年9月,页24-25
2.杨鸿蛟、魏文,《师道:辽楼居藏14至17世纪藏传佛教上师像》,文物出版社,2015年5月,页248-253

来源
1. 辽楼居收藏
2. 有容古文物艺术收藏,台北

甘达巴大师是印度八十四位成就者之一,他是一位持戒严谨的比丘。由于他得罪国王,因此被国王唆使妓女,设下圈套,用妓女的女儿去诱使甘达巴破了淫戒。他也因此而与妓女的女儿结为夫妻,且生下一子。当国王率众来耻笑他们时,却有神异化现,这对夫妻变成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,他们的孩子和一个随身携带的酒葫芦分别变成金刚杵和金刚铃。
大成就者甘达巴眉头微蹙,眉目细长,鼻尖下压,嘴角微微上扬。挽发髻,发辫分为两股披肩,着花冠。饰圆形耳铛,缯带向双耳两侧飘起。右手举于胸前,当持金刚杵,持物缺失,左手持金刚铃。双臂纤细,游戏坐于莲座上。臂钏、手镯、足钏皆以连珠为主要装饰。明妃与主尊相拥而坐,双手环主尊颈部,右手持物缺失,左手持嘎巴拉碗,身体纤瘦。莲座为双层仰覆莲,上缘有一圈较大的连珠,莲瓣短小,自然舒展。此尊造像通体红铜鎏金,金色明亮,鎏金细腻,主尊的面部神情传神,身体姿态自然,铸造工艺成熟,不仅富有宗教意义,也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本尊造像于文物出版社2015年所出版的《师道-辽楼居藏14至17世纪藏传佛教上师像》书中对本尊造像有巨细靡遗的研究(页248-253)造像颊额饱满,五官紧凑立体,体现了典型的尼泊尔造像特征。主像甘达巴眉头微蹙,眉目细长,饰圆形耳铛,鼻尖下压,高鼻小口,嘴角微微上扬,面颊略向耳根处收缩,面相具忿怒威厉之感。挽发髻,饰宝珠、花蔓于顶,佩戴五叶形头冠系宝缯,头冠样式脱胎于13世纪尼泊尔造像风格,但已简化,中间叶冠较大,其余四冠简约、细小,发辫分为两股披肩,是典型的印度法式,常见于尼泊尔菩萨、大成就的造像中。造像尤其注重叶尖卷曲和轻盈感,这与14~15世纪时代风格相吻合,14~15世纪的西藏造像在尼泊尔风格的影响下,多注重植物纹样卷曲感和连绵不绝的流畅性,最为典型的即是缠枝莲纹样,这种卷曲自然美感的追求在人物须发、宝缯、臂钏以及莲座的莲瓣装饰上也有所体现,永乐时期的造像将其发挥到极致。
明妃面容相对娇小,与主尊相协调,作迎合状。顶上佩戴联珠纹头冠,饰以摩尼宝珠,与主像腕钏装饰相呼应,其后以花蔓装饰,小巧别致。宝缯的系搭较为自然,并非常见的、较为华丽的扇形样式,这应与一丝不挂、不着衣饰的整体形象相呼应的,在15世纪的西藏造像中也可找到与其相互印证的实例。
甘达巴与明妃的耳饰分别为带坠团花型和漩涡型,前者在14~15世纪的造像中十分常见,后者则主要见于大成就者的作品中,16世纪后较少出现。两者的腕钏、臂钏、足钏均采用联珠纹样式,装饰小巧、简洁明妃配饰除联珠纹外,几无坠饰,更为简略。甘达巴踝部的尖状装饰,继承了13世纪帕拉风格。
主像甘达巴呈左舒坐于莲台之上,左右手作期克印分持金刚铃杵,与身体两侧呈开张之势,背部稍向后倾,低头与迎面拥抱的明妃相对。明妃身姿略小,双手抱于甘达巴颈后,左手托噶布拉碗。从其身姿和法器上来看,体现了胜乐金刚(Cakrasamvara)和金刚亥母(Vajravarahi)的修持。主像躯体特征较为明显,身姿秀丽挺拔,四肢劲健有力,未着任何衣饰,身体塑造极为平滑,主要靠其双手于体侧的捭阖展现其威厉的气势,握持金刚杵的右手置于体前,另一手握金刚铃于身体左下方,构成三角形状,在空间上产生一种富有动势的稳定感。双腿修长且有力,单跏趺坐的右腿较为平缓,右膝几与莲台边缘相抵,延续了早期帕拉造像中腿部修长的风格。手指纤长柔美,强调灵动性,尤其握金刚铃的左手,翘起的食指与小拇指几乎相触,与秀丽而富有动势的身姿相协调。
半月形双层莲瓣、仰覆莲座,其下留有宽边,上饰联珠纹。莲瓣细密且小巧,瓣尖微挑,几无装饰,瓣间莲叶较长,最突出的是莲瓣中间起楞。诸多特征可与14~15世纪藏中作品做参比。联珠纹饱满、匀称、打磨光洁;莲瓣微鼓,中间起楞的特征,在12世纪作品中即已经出现,所以在15世纪出现并不为奇。底部貌似包底,但有剁底痕迹。
如上所述,该像主要呈现了以下特征:五官紧凑、高鼻小口的面部,具有极强的尼泊尔造像特征;从莲瓣细密的半月形仰覆莲座、追求自然趣味的冠叶上来看,应为15世纪造像作品;平缓而修长的腿部、尖角四边形的足钏装饰体现了早期的帕拉风格。
此外,在工艺上,该像采用红铜鎏金,铜质偏软,像虽仅高10余厘米,但雕琢已极尽细致。工匠以浮雕的方式模仿镶嵌效果,这主要体现在头冠、耳珰、臂钏、足钏等部位。雕琢均匀、圆滑,此时西藏镶嵌工艺极为流行,凡佛像无不以松石、珊瑚等各类宝石装演,而此像仅以雕刻工艺加以模仿,推测产地应为尼泊尔。